首页 > 穿越小说 > 丝路龙船 > 第十三章 兵临城下

第十三章 兵临城下(1/2)

目录

两位对大宋忠心耽耽的老臣下定了以身殉国的决心之后,经过连夜商议,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紧张的军事布置。无数的民夫将滚木擂石送上了城头垛口,而守城军士们也在各自将官的率领下,将城内仅存的五架投石机和十几台守城弩细心的架设在城头各处。

既然已经存下了以死报国之心,刘建民和张春林在探马传回元军大队人马抵达福安、南屏一线的消息后,干脆下令将宁德城内的四个城门用巨石和沙袋全部封死。

下午时分,东、西、北三处城门已经封死,宁德城南门处也同样堆满了准备封死城门的巨石和沙袋。

城门洞开处,福建安抚使刘建民和宁德知府张春林将最后一波离城的家眷送出了城门。刘建民的幼子刘正华和张春林的幼子张青贤,带着两家的女眷和年幼的孩子被强逼着撤往福州。

出城之后,听着身后沉重的城门吱吱哑哑的关闭声,一众女眷们终于忍不住抱着怀中的幼子痛哭失声。四城锁死,外无援军孤军守城的结局是已经注定了的。

握着长枪的手上青筋迸露,可是十七岁的刘正华却强忍着眼泪没有回头。自幼就不喜读四书五经,却对兵书战策爱不释手的刘正华如今也自诩是一个身强力壮弓马娴熟的勇将了,可是空有杀敌报国之志,却被父亲和长兄以幼子承继家族香火的理由,强行赶出了宁德城。这让空有一身超群武艺的刘正华满心不甘,可是却只能在老父的严令下带着二十名刘家亲卫护送着一群妇孺前往福州城。

出城三十里后,刘正华轻轻勒住了坐骑跳下马来。大步走到身后的马车旁,对着车内的长嫂和姐姐坚定的说道:“大嫂、姐姐,如今宁德城与福州之间尚无元军踪迹,有张家青贤兄弟带着十名亲卫护送你们前往福州想来无忧。父亲和张大人给太傅大人的手书你们也一同带上,小弟还有些事要去办就不随大嫂和姐姐同行了。”

从怀中将书信递入马车内时,马车内顿时传来了大嫂和两个侄儿的大哭声,可是身为刘正华的双生姐姐,十七岁的刘正芬却只是默默的流着泪,轻轻将弟弟手中的书信接了过来。

“正华,姐姐知道你自幼就志向非凡,如今国破家亡正是男儿为国建功之时。姐姐知道你的性子,想来也拦不住你,可是姐姐有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且不可空有热血与贼军硬拼,留得有用之身方能为国为家取得更大的功勋。父亲和长兄已有以身殉国之志,你若是再有不测,大嫂和我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又该如何生活?咱们刘家与元贼的血海深仇又有谁来报?”说完这一番话,刘正芬流着泪放下车帘,可是旋即又忍不住掀起车帘,对着弟弟哭喊道:“正华,姐姐到福州等你,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与家眷分开后,身边只带着十名亲卫,刘正华趁着快要降临的夜幕,轻骑赶回了宁德城外的一处百姓逃散一空的小村庄里。宁德城已经封死四门,不过刘正华也根本没想过要入城,在他的心里有着一个更加胆大妄为的计划。

早在长兄前几天歼灭了两百党项骑兵之时,刘正华就已经暗地里收集了十几套党项骑兵的衣物,被父亲赶出城时,不出意外又将守城用不到的战马都交到了刘正华一行人手中,如今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元军到来了。

换好了党项人的衣物,与身边十名追随刘家多年的忠勇亲卫们逐一拥抱后,一行十一人组成的骑兵小队趁夜向福安和南屏一线潜行而去。

南屏县城内现在满城灯火如昼,亲率五千党项骑兵星夜赶到南屏的大元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桓此刻正在南屏县衙内暴跳如雷。整整两百名最精锐的党项铁骑,居然悄无声息的被宋人全歼了。

身为西夏皇族后嗣,西夏末帝李睍的孙子,李桓在内心深处又岂能没有一点的私心和野望,近五年来,昔日追随自己从兴庆府出征的五万党项精锐,在连年征战中已经只剩下这五千多人了。要知道,自五十年前,蒙古人平灭西夏至以来,党项人就一直被逼着出兵为蒙古人东征西讨。数十年间,整个党项精锐可以说是十去九空。

可是即便如此,大元朝丞相伯颜大人,仍然没有一丝将李桓所部调回兴庆府休整之意。反而以李桓战功显赫的名义,一面加官进爵封赏不停,一面又调拨了二万精锐汉军,继续严令李桓率部出征。

“丞相大人心里恐怕还是对我不放心啊,整整五十年了,夏国故地上,除了老弱妇孺还有多少精壮的党项汉子啊?”想到这里,李桓不禁愈发的怒火中烧。唤来主管前军探马的统制拓拨烈,二话不说,就令亲卫将其吊起来狠狠抽了二十鞭子。

等混身累累血痕的拓拨烈被放下来再次跪伏在李桓面前时,李桓这才怒声问道:“你身为前军统制,派遣探马斥候时都是怎么安排的,居然旁若无人的进驻城内过夜,如此骄纵自大,你们就没想过宋军会偷袭吗?整整两百随本官南征北讨多年的党项精锐啊,放马战阵之上,就是二千南蛮也根本不可能拦住他们,可是却如此窝囊的葬送在这区区小县之内。”

狠狠的当众惩罚自己的同族亲信大将,李桓也借机将军中诸将逐一敲打了一遍。所谓骄兵必败,身为掌军多年的宿将,李桓心中也很清楚,其实军中上下甚至是自己心里都充斥着对宋军战力不屑一顾的看法。如果是依城坚守可能麾下军将还多少还会有些顾虑,可是宋军出城野战或是攻坚,这样的事已经多少年没有遇到过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